【温州日报】央视《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在温录制纪实 | |||||
|
|||||
一场以九山书社为主舞台,将戏曲艺术与实景山水之美及酷炫科技舞美融为一体的晚会“出圈”了。 癸卯年正月初一起,央视总台《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反复播出,在收视、热度、口碑方面全面开花,刷新多项数据纪录。 在晚会获得观众好评的同时,南戏故里——温州,引起全国及海外华人关注。翻看晚会的节目单,无论是《一梦千年》的情景演绎,或是《星河戏韵》中的温州鼓词,还是“影视戏中戏”节目《远方的家》,都展现了温州厚重的文化底蕴。 2022年11月19日,晚会进入录制阶段。一台精彩的节目是怎样炼成的?看得见的台前主持人掌控全场、演员们精彩出演;看不见的幕后各工种通力合作、紧密配合、默默付出…… 做好顶层设计 环环相扣的双向奔赴 瓯江江畔,宋韵流芳。南戏无疑是一张具有温州辨识度的宋韵文化名片。 央视总台《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开办33年来首次将主场移步户外,沉浸于温州古城的山水间,这是文旅大背景之下的一次全新探索和尝试。 近年来,温州深化戏曲探源工程,擦亮“南戏故里”金名片,开发文旅融合精品,打造南戏朝圣地和文旅打卡地,有力推动了温州戏剧事业的发展,在经典剧目传承、现实题材创作、戏剧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效显着,并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越剧节、第十四届浙江省戏剧节和首届“戏曲寻根——南戏文化季”,彰显了温州戏曲文化的深厚内涵,有效提升了温州戏曲特别是南戏的知名度、美誉度,形成了良好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可以说,温州为戏曲晚会的创办模式、风格创新提供了多种可能。 温州的文化自信,不仅源自其长年夯实的文化保护根基,更在于市民可触及、业界勤挖掘,为城市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活态传承好南戏,讲好“温州故事”,叫响“南戏故里”,让千年宋韵文化在新时代的流传中散发出新的芬芳。 朔门古港重大考古发现与南戏发源地相互支撑呼应。温州需要一次权威的佐证,全方位展示千年瓯越文化底蕴。可以说,承办这场国家最高规格的戏曲盛会正逢其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春戏晚落地温州工作。经过前期的周密部署和密切对接,根据市委提出“参照亚筹办领导小组规格”的要求,成立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专班八个工作组工作职责,并启动市县两级工作专班实体化运行。 11月5日—14日,央视节目组来温录制《角儿来了》节目,为春戏晚录制开展预演。从11月19日开始,央视方面人员(舞美灯光搭建人员、演职人员、导演组)陆续来温开展工作,累计共有1000多人来温参与节目录制。南戏故里最终成为央视的“首选”。 专班后勤保障 全天候细致周到的“服务员” 12月1日开始,市委宣传部会同属地鹿城区成立的工作专班,全程在九山书会设立临时指挥部,专班10余名同志坚持值守,全程入泡,秉持“当日事当日毕,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工作理念,连续奋战在主会场10余天,坚持“每日一报、每日一汇总”,全程对接和协调录制期间各项服务工作。 在晚会录制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市连续遭遇阵雨天气,给节目录制带来不少麻烦。专班从入驻现场的第一天便开始做准备,指挥部内甚至专门开辟了“天气专栏”,只为第一时间获取最准确、有效的天气信息。 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名家、艺人和嘉宾,专班组全程点对点联系,保姆化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来温遇到的困难,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给予最优的温馨服务,赢得了他们的一致称赞和认可,从而树立了温州大气、包容、开放、热情的城市形象。 他们就如同陀螺一般,演员们在台前起舞,他们则在幕后打转,保障拍摄工作平稳运行,确保晚会现场全程顺利录制。 温州演出团队 甘当舞台上的“绿叶” 随着雨势渐小,场工们便带着拖把上台,因为舞台较大,4人并排为一组,快速进行除水,“快快快,场工老师,现场的水擦干,我们抓紧时间让演员上场。”导演拿着话筒不住地催促,语速也不自觉地越变越快。 待完成场地清理后,舞蹈演员们便经由回廊涌入台上,“慢点!别摔了!”为了节省时间,舞蹈演员们穿着单薄的服装在回廊尽力奔走,或蓝或红的裙摆在雨中绽放出旖旎的花,老师及工作人员的提醒则紧随其后。 快慢转换恰如其分,于舞台间交融。 “因为拍摄的时间很宝贵,单单这个晚上,我们就有三个节目要拍,所以都跑得比较急,摔倒了也顾不上疼。”一舞蹈群演笑着说,她们排完一个节目就要赶回棚里继续化下一个妆容,时间只能从“路上”抢。 时间不断流逝,夜间的寒风愈发刺骨,演员们仍在台上坚持,短短5分钟的“完满表演”背后是长达一个小时“吹毛求疵”的录制。 “灯光、演员、现场工作人员、指挥部……一个节目需要这么多人员的配合,如果不拍摄到完美,大家的努力都会白白浪费,所以我们也是尽力精益求精,希望能在这场盛宴中绽放温州最大的魅力。”导演董艺表示。 12月5日的录制一直持续到凌晨六点,对于他们而言,这已是常态。 本次戏曲春晚,几乎所有节目的现场群演都启用了温州本地演职团队,涉及瓯剧院、越剧团、永昆剧团、温州大学交响乐团、平阳武校、少艺校等11个院团、学校和社会团体共425人。后续拍摄外景地塘河夜画、瓯海青灯艺术码头组织了温州群众演员150人。 温州本地演员团队特别是学校小朋友在风雨交加、寒冷刺骨的深夜参与排练演出的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新时代温州人精神也深深感动了央视节目组嘉宾和演职人员,再次为温州人赢得了全国各地的尊重和喝彩。 无缝对接 高频融入温州文化元素 晚会从空间有限的演播厅走出,走向瓯越山水,舞美、灯光、导播等都随之而变,让画面更加充实而轻盈,赋予观众全新的视觉体验。 最具代表性的是临水观景节目《星河戏韵》,节目以采风+演绎的方式打造,泛舟夜游“温州人的母亲河”温瑞塘河,呈现“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岸边、石桥、船舟等水上舞台上,苏州评弹、温州鼓词、山歌渔歌、锡剧、瓯剧等江南音韵一一上演,展现出江南人家的烟火寻常、水乡的富庶丰饶、人民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 戏曲春晚“走进”温州,温州也借春晚镜头“走出去”。九山书会、温瑞塘河、瓯海青灯艺术码头等取景地通过晚会采风片段亮相全国观众眼前,在递出“幸福温州”城市名片的同时,也递出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文旅邀请函。 作为东道主,积极主动与央视节目组沟通,精心推介温州文化,配合做好节目编排,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央视春戏晚节目录制情况看,晚会的先导片和大多数节目基本都融入了温州戏曲、歌舞、非遗、民俗、历史文化等特色元素,南戏文化和温州元素闪耀其中,表现充分。再如,结合温州古港重大考古发现,量身定制的影视《远方的家》,以“戏中戏”的形式描绘出从千年商港驶出浩荡的鸟嘴船、苍山船船阵,到如今海上丝绸之路上世界各地温籍侨团的同心聚力,体现海外华人华侨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家乡情感。 京剧大家尚长荣说,“百戏之祖”南戏发源于温州。在古老的南戏故里看到这么多创新的节目,感到非常欣慰。 着名戏曲导演杨小青说,来到温州,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戏结缘,愿意去体验和传唱戏曲,觉得戏曲大有希望。 影视明星王宝强表示,初次来到温州,他感受到了九山书会浓浓的戏曲氛围,他希望通过表演吸引更多年轻人能喜欢戏曲。 来到南戏故里,专家、名家纷纷为温州南戏文化代言,高度评价温州深厚的戏曲文化和历史文化,继而打响“百戏之祖是南戏,南戏故里在温州”的口号。 全媒体矩阵 舞台背后的光影记录者 12月7日,晚会带观众录制,艺人嘉宾全部到场,录制现场总人流达到上千人。各专班组严阵以待,开始真正的“硬战”。 “我今天的工作是协助央视摄制组工作人员,拍摄戏曲晚会台前幕后的花絮。”12月7日下午5点多,温州日报摄影记者杨冰杰背着重重的机器开始了当天的工作,下午开始拍摄,到凌晨回酒店继续处理图片,连续三天,他就这样连轴转。 “累并快乐着。”这是鹿城融媒体中心摄影记者单晓叶最直观的感受。在她看来,用自己手中的镜头拍下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既是工作,又是责任。 摄像机、单反、话筒、录音笔……在晚会的录制现场,除央视团队的宣传组外,还有包括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温州广电集团、鹿城融媒体中心的30余名温州本土记者,默默蹲守在录制现场,穿梭在录制间隙,努力捕捉每一个精彩的瞬间,从一个画面到另一个画面、从一个采访对象到另一个采访对象。为了不打搅正常的拍摄工作,记者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见缝插针,生怕错过一个细节,大家心怀希望,奔向共同的目标。 1月1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举行新闻发布会,揭开晚会录制面纱。发布活动现场戏曲演员登台演绎多剧种串烧,瓯剧《高机与吴三春》登台亮相。 春节期间,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温州广电集团在报纸、电视、广播、客户端、微信、微博、抖音、视频号等全平台刊发了《这个戏曲春晚为何能“破壁出圈”?》《央视春节戏曲晚会缘何落地温州》《新春第一场戏,竟如此绝美梦幻!》等报道,充分发挥传播矩阵和媒体平台优势,全面发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于1月22日(正月初一)在总台综合频道、戏曲频道并机播出。首播当日,相关节目及新闻宣传观众触达人次达到1.08亿次,晚会并机播出总收视率达1.19%,观众规模为5349万人,为全国同时段节目观众规模第一。 截至1月24日,晚会在各平台全网累计曝光量破30亿人次,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等全国媒体的相继报道,全网各平台热榜总数超32个,视频播放量超1000万,微博平台话题总阅读量破2亿。 在海外,春节戏曲晚会引起海外华人华侨的高度关注,全球171家海外侨团、268个温籍商会、35家海外媒体、16所海外华文学校、100多家华人门店转播或重播了今年的春节戏曲晚会。各地侨界还特意邀请当地外国友人一起准时收看晚会,在戏曲中再叙乡音乡情,也让外国友人体验到了浓浓的中国年味,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华戏曲的魅力。 |